菲馨春子 发表于 2020-2-7 11:57

无标题音乐

无标题音乐
文/菲馨春子


(一)

风掠过草地
上下坡的旋律
荣枯,不老的年龄
小草耽于幻想
不毛之地有无限空间
天空俯下身子,敞开坏
就有水蛇婀娜而来,滋润
无词的歌谣弹性
连接蓝色的大海
在阳光下恣肆,刺激视觉
鸟们留下预见的提示
大地一如既往,再生,再生

      
(二)

模式固定在线装书里
有人习惯含蓄的悲切
一朵花凋谢
流行感冒没有打住
注重水而忽视火
其实镜子反面灼痛了眼睛
风景总在路的拐弯处
像山的背面花儿默默地开
车过弯道,留下启示
总有一盏灯不灭
无所谓青鸟的消息
火肆无忌惮,一直燃到天明
   
   2020.2.7

学习 发表于 2020-2-7 16:39

从百度上引来一段关于“无标题音乐”的解释文字,我想,对于理解“菲馨春子”诗会有帮助的——

“无标题音乐(absolute music)指不借助任何文字性的手段,只是以音乐自身来抒发情感的“纯”音乐形式。相对于标题音乐来说,无标题音乐最大的特征就是没有明确的标题性文字,如《第几交响曲》、《第几奏鸣曲》、《第几弦乐四重奏》等,这些曲名与内容并无直接的联系,因此,人们称这些音乐作品为无标题音乐。在标题音乐与无标题音乐的界定上也不能以点盖面,有明确标题的并非全部是标题音乐,如海顿的《惊愕》交响曲、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等,虽然有明确的标题,但它只是依据作品中的某一动机或作曲家的主题思想而命名的,并不能称之为真正的标题音乐。因此,当人们在界定一首作品是标题音乐还是无标题音乐时,不能简单地从作品表面来判断,应深入了解作曲家的创作意图,从各个方面搜集相关的资料,这样才能准确下结论。”

学习 发表于 2020-2-7 17:01

器乐作品有标题音乐和无标题音乐之分。标题是指说明作品内容的一段文字,如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的“乐曲说明”——以我国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为题材,以越剧音调为主要素材而写成的单乐章标题性的小提琴协奏曲......
   我以为,标题音乐圈定了一个欣赏范围,是害怕大众听不懂才做文字上的说明的。而无标题的音乐好像专门让圈里人去欣赏的。如果让我做一个选择,我原因欣赏“无标题音乐”,这里并非宣示我是圈里人。不是这个意思,我是说无标题音乐没有欣赏的条条框框,可以发挥欣赏者自由欣赏的最大的积极性。
    上文引文中已经说过,“当人们在界定一首作品是标题音乐还是无标题音乐时,不能简单地从作品表面来判断,应深入了解作曲家的创作意图,从各个方面搜集相关的资料,这样才能准确下结论。”

学习 发表于 2020-2-7 17:05

音乐作品有自律也有“他律”,他律的资料很难搜集齐全。姑且将作品当做“自足”来欣赏吧。这里是诗,也有“自足”独立欣赏一派的。

学习 发表于 2020-2-7 17:17

本帖最后由 学习 于 2020-2-8 09:32 编辑

文中有“注重水而忽视火”一句,大可以从此切入进行“以点带面”的欣赏解读,但并非唯一的欣赏路径。
俗语道“水火不相容”啊!可以理解为矛盾、悖论、对立等,仅仅注重矛盾的一方面,至少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如果偏要在辩证法里来思维,那么矛盾的双方都要给予关注,不可“仅仅主义”地注重矛盾的一方。即便马克思辩证法的前身黑格尔的辩证法也有“正—反—合”的逻辑要求的,况且今人乎?不但要讲究“对立”而且还要讲究“统一”,内里还需要扬弃等。
    不过,地球人类已经走进了后现代。后现代最讲究“多元论”了。

学习 发表于 2020-2-8 10:31

我以为,好诗应该不厌其烦地多读几遍,即便不能全然地解读,也应该在不懂中去读。书读千遍,其义自见。明人谢榛说:“诗有可解、不可解、不必解,若水月镜花,忽泥其迹可也。”
清人徐增说:“今人论诗辄云:有意无意,可解不可解。此二语误认不浅。吾观古诗无一字无着落,需细心探讨,方不堕入云雾中,则将来诗道有兴矣。”显然,徐增是在反对谢榛。在谢榛看来,是有“不可解”,而徐增认为诗均“可解”。。
    总括一下,我们归纳为三类:诗可解;诗在可解与不可解之间;诗不可解。
    如果将视野再扩大一些,将西方美学的一些理论拿来,如接受美学解释学等拿来,再如按巴特的理论解读,等等,多视角地看,就会另一番天地了。
    我以为,最大限度地发挥读者的积极性,还是应该中西结合的理论对待解读。我赞赏“无标题音乐”的思维方式。无也是有的,老子不是说有产生于无吗。但空宗也好,有宗也好,必定都是偏执一方的凡俗之见。

学习 发表于 2020-2-8 20:45

这首诗,我私下的决计着读一段时间,到底读多长时间没有确定,总之,是喜欢读的缘故才这样言语吧。但每一次的阅读,都应该读出点什么,这应该是确定的,否则,每每没有新意的随意留言不算阅读。
   文题是“无标题的音乐”,这样的文文题给读者的印象一定同音乐有关系,这一点之于阅读,应该是有文字的。
    开篇的两句直接就是“音乐”。“风掠过草地/上下坡的旋律”。旋律是什么呢?旋律又叫曲调,是按照一定的高低、长短和强弱关系而组成的阴的线条。它是塑造音乐形象最主要的手段,是音乐的灵魂。当然,音乐的语言还很多,诸如节奏、节拍、速度、力度、音区、音色、和声、复调、调式等等,都是音乐中常见的术语。不过,旋律是最最主要的了。作者一下子抓住了这个音乐的关键词,我想作者对音乐的造诣绝非一般可与之比拟。
    音乐的线条美在中国的“简谱”中看的不清楚,“五线谱”就清晰了,最能见出作者诗中的“上下坡的旋律”了。“上下坡”,实际上就是音乐中的“上行”和“下行”。作者用上下坡作比喻,我以为是极为恰切的。“风掠过草地/上下坡的旋律”,我想,这草地绝非镜子一样的平坦,连接草地的绝对的等高线一定会是五线谱一样的旋律美,也就是“蛇形之美”。风吹,一定是有声音的,声音又转换了视觉的旋律,视听二种感觉都在开篇的二句出现了。开篇直接就刺激了你的主要的感觉器官,作者真是“非凡的大手笔”,佩服!
   

学习 发表于 2020-2-9 07:51

接上阅读,诗(一)中的第三句“枯荣,不老的年龄”,写得很精彩!
看到“枯荣”一词,自然想到白居易的《草/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长长的原上草是多么茂盛,每年秋冬枯黄春来草色浓。)
   如果“枯荣”代表色彩春秋草色的枯黄与茂盛,那么也自然代表春夏秋冬之一年,也符合海顿清唱剧《四季》,表现人生之历程。枯荣,又为什么成了不老的年龄呢?因为自然界的草暗喻永远不死的人类,不是个体的人,而是人类的大概念。人类繁衍生长,声声不息。枯荣也同音乐的上上下下的旋律一样,有上行也需要有下行的旋律。

学习 发表于 2020-2-9 15:37

自以为,这是不错的一首好诗。遗憾除了我之外,至此还没有其他人在这里留言欣赏。也不让提升到上边去,何由?

嵩山剑客 发表于 2020-2-9 16:13

学习 发表于 2020-2-9 15:37
自以为,这是不错的一首好诗。遗憾除了我之外,至此还没有其他人在这里留言欣赏。也不让提升到上边去,何由 ...

朋友的美评很到位。:handshake由于工作关系,我将近一年没有光顾这几家比较钟爱的论坛了。因为病毒,最近才有了时间。
但让我遗憾的是,论坛好像比以前冷清了不少。

学习 发表于 2020-2-10 14:50

嵩山剑客 发表于 2020-2-9 16:13
朋友的美评很到位。由于工作关系,我将近一年没有光顾这几家比较钟爱的论坛了。因为病毒,最近 ...

谢谢嵩山剑客这里的回复赐言。看来先前你是这里的常客,比我要资格老一些。你的遗憾,一定也是更多人的遗憾。我以为,诗如果有更多的约束而缺少更多的自由,冷落或终结的时候就到了。
    希望常来沟通交流,相互学习。

学习 发表于 2020-2-10 15:05

“小草耽搁于幻想/不毛之地有无限空间”。不毛,不长五谷的地方。不毛之地指贫瘠的土地。语出《公羊传.宣十二年》“锡之不毛之地”。幻想总比妄想要强的多的,但总应该事实求是。虽然有将不可能变为可能的口号存在,但科学地对待还是不可或缺的。
    接着就是“天空”和“大地”的美丽故事了,或者“云雨”的故事吧,不确切,不做细致得到分析了。但最后一句,反映了生命的强盛如“再生,再生”,是不难解读的。

学习 发表于 2020-2-11 08:23

本帖最后由 学习 于 2020-2-11 19:21 编辑

第一首,即诗(一)从“天空俯下身子”至(一)诗结束,我们暂时不做细致分析,留待读者反映后再做解读,请读者谅解。自此开始,我们分析第二首诗,即诗(二)。
“模式固定在线装书里/有人习惯含蓄的悲切”。
    “模式”一词的规范诠释应该去查查词典,获得精准的理解:名词,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线装”,书籍装订法的一种,装订的线露在外面,,是我国传统的装订法。
    诠释诗的语言,一方面要知道它的字典意义,另一方面更要知道它的比喻意引申意及当下环境灵活意义等,或者说规范意义和修辞意义,绝不是词典意义的相应解释,因为诗歌里的语言是最最灵活的,是不确定的。“模式固定在线装书里”,思维观念理念或行为做事极为保守僵化固执,按条条框框做事,没有创新灵活性。“含蓄的悲切”,含蓄,委曲不明朗,对于悲戚的事物没有敏感的反映,故作深沉,很有冰冷的感觉,不近人情。传统的儒家学派的人大凡都是这样。
    “一朵花凋谢/流行感冒没有打住”。花是美好的象征;凋谢了,可以理解为死亡或事物的破灭。花凋谢了,自然给人以畅通的感觉,所指竟然是“流行感冒”,然而至此仍然“没有打住”。更为严重的问题是思维观念的问题,哲学方法问题,即“注重水而忽视火”。
   水和火,是矛盾的,悖论的,是绝对的对立,俗话说水火不相容。这一句话应该理解为“诗眼”,“一句立骨”。可以展开丰富的解读。(待续)

学习 发表于 2020-2-12 14:20

上文说到诗(二)中“注重水而忽视火”,是诗的“诗眼”、是“立骨”,这里继续说几句。
诗眼,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立骨是用一个字、一句话或一段话作为文章的中心。第二首诗中的“注重水而忽视火”的确有这样的作用。后面的四句诗都是它的具体展开。用德里达的理论分析,这是典型的“二元论思想”。二元论就是两个矛盾的思想,非此即彼,不可共存。应该说二元论的思想是早已被批判了的思想,诸如罗格斯中心主义,语音中心主义,文本中心主义,等等。
    立骨或诗眼后的四句都很具体形象。现实说镜子的正反面。可理解为“一体二用”的正反面。镜子的正面可以照见人,反面可以反射太阳的光辉灼痛你的眼睛。镜子富含很多寓意,一般有标准之意。反面“灼痛你了眼睛”的修辞语义可以理解为“反面的经验教训”更会使你震惊。接下来的第二句是作者的规劝:应该拐一个弯了,拐弯处另有别致处。利用了中国绘画理论如“散点铺排”、“移步换景”。第三句明喻花的背面有花开和第四句“车过弯道”大致是一个意思。最后总结的时候自然有《启示录》一样的“启示”,富有哲理在里边。
    水火能不能相容?猫鼠这一对天地到底能不能成为“朋友”?传统理论认为坚决不可;后现代理论认为不一定就不可。是一个不确定的认知,绝不是“非此即彼”牛顿式的“决定论”。
    “总有一盏灯不灭”,这是坚实的信仰主义,也可以说有宗教的色彩在里边。中国人组讲究这个了,“灯灭人亡”的迷信色彩,在民间是很常见的。灯不灭,人生不死,只有神能做到。所以 ,宗教迷信神灵。相比之下,“信使”的消息不及最高的“神”,自然“无所谓”。
   “火肆无忌惮,一直然到天明”,可理解为是“黑夜的行为”,寓意很丰富。引申出去可以大文章,不多赘说,给读者一些想象的空间。
    我以为,第二首诗比第一首要好,因为哲理性比较强,一家之言,毕竟我的以为。第一首“音乐性”还是比较强的,但好像太“情爱”的感觉。水火不相容,西方哲学有过这方面的论述,中国《易经》也有表述,不更多地“显摆”了,搁笔。

学习 发表于 2020-2-13 13:37

遗憾,未见作者回言,一定是很忙的缘故,不怪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无标题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