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回复的时候”,也应该允许贴图片
本帖最后由 学习 于 2020-1-8 10:41 编辑我以为,读原诗之后的评论可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并非绝对的用文字的一刀切。譬如,方才读了一首《白色公鸡》的诗作,很有兴趣欣赏,又突然想到了徐悲鸿的《风雨鸡鸣》。于是,点击原诗“回复”,想贴上这张艺术图片,但不给发。类似情景已经不止一次,曾建议改进,未见行动。
我这里单独发这张图片,给发了。 白色公鸡
文/王美林
在山头
高高之上
白色的公鸡
黎明时分
他开始啼叫
清晨火红太阳
开始照在
辽阔的大地
一簇簇田七花朵
开始已绽放
在这个动人十分
谁弹着竖琴
伴着那有劲的钢琴
仿佛到班德西
那绚丽人间仙境
知否!知否!
————————————————————————————————————————
横线以上是原作,横线以下应该是欣赏评论之类的文字。
徐悲鸿的《风雨鸡鸣》作于1937年,背景大家都晓得的,是抗战时期。图中画一只仰首高唱的雄鸡站立在山岩之上,四周风雨如晦,欲近晓天。画的左上角徐悲鸿先生题款:“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悲鸿怀人之作,桂林”。风雨鸡鸣,有典故,出自《诗经》。
徐悲鸿的画作,大家并不陌生,他不论画马、画鸡或其它动物,都有所寄托,有所寓意。在这幅气势雄健,意境深沉的《风雨鸡鸣图》中,先生引用《诗经》作题款,其寓意是借画中风雨鸡鸣的形象以发泄胸中的忧愤之情,盼望雄鸡一唱天下白,黑暗过后亲人相聚。
徐悲鸿的画作,无论思想性还是艺术性都是可以提升审美水平的,可以说有很大的欣赏空间,但爱国主义的情怀不可否认,这是艺术作品得以流传的不可或缺。
有了徐悲鸿名画家的“底衬”,我们以此来关照今人的《白色公鸡》,我想至少能用审美的眼光进行欣赏原诗了。因为原诗原本就有一幅画在,也成分证明了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诗画同源”的理论所在。 用最佳的“艺术图片或曰美术作品”(不是随意的普通图片)来评论“原诗”,这里需要广博厚实的文化功底做前提条件。这样评论原诗可以使原诗的评论形象化立体化开阔视野化等,绝非随意的普图片能够承担得了的。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