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城人刘侗其人其事
麻城人刘侗其人其事
·湖北麻城关中刀客
麻城历史悠久,人文厚重。自古以来人文荟萃,英才辈出。仅有明代一朝,麻城以一隅之地就走出了举人482人,进士136人。明代中晚期的麻城曾一度成为全国进步思想的中心。而在明代的麻城文化史上,有一位文学奇才,因一部《帝京景物略》而享誉四方。这位文学家就是麻城人刘侗。
刘侗,字同人,号格庵,是明朝末年重要的散文家,明代著名文学流派“竟陵派”重要成员。他与于奕正合著的《帝京景物略》是竟陵派的力作,一般文学史多有介绍,并给予极高评价。有学者这样评价:“《帝京景物略》是一部风格独特的奇书,堪称明代小品文的风范之作。”
麻城是鄂东大县,明代中叶以后,由于李贽、冯梦龙、耿定向等学者先后在此讲学,促进了当地民智的开发和民风的转变,培养了大批人才。《湖北诗徵传略》载:“明中叶麻邑人才辈出,即闺阁亦极一时之盛事。”麻城刘姓是望族大姓。嘉庆时期,麻城人刘天和因镇守边关抗击蒙古有功加封兵部尚书赠太子少保。因荫承等原因,刘家在朝为官的很多,刘家也收藏了大量图书。据袁宏道讲,全本《金瓶梅》就是在刘天和之孙刘承禧家首先发现的。刘侗虽不是刘天和嫡传,但是这个家族中的一员。他就是在这种浓厚的学习风气熏陶下成长起来的一代文学奇才。
据《麻城县志》记载推断,刘侗大约生于万历二十一年(即1594年),死于崇祯十年(即1637年)。刘侗为秀才时即“以千秋自命,不苟同于世”。因有文才而被督学葛亮寅所赏识。在乡试中,又因“文奇”,不守轨范,抨击时政而被礼部奏参,结果与竟陵派作家谭元春等人一起受到处罚。由于在家乡不能立足,刘侗于是到北京捐监生考北闱。崇祯六年,刘侗中顺天乡试举人;崇祯七年,又中进士。刘侗是谭元春的晚辈,他们时常书信往来。在北京时,他们一起住在竟陵派另一位作家于奕正的家中,三人关系十分密切。其间,于奕正收集材料,刘侗撰写成文,二人合著完成《帝京景物略》一书。不久,谭元春离开北京,刘侗与于奕正一同取路南京,想到江南游历。崇祯八年(即1635年),《帝京景物略》一书在南京正式刻印出版。他们还打算撰写《南京景物略》。后来,因于奕正中途与刘侗分开,到江南其它各地游历。崇祯九年,于奕正回到南京,不幸病死于旅馆,《南京景物略》最终也没有完成。崇祯十年(即1637年),刘侗被授直隶吴县知县,赴任途中,路过扬州,病死于船上,年仅44岁。
刘侗、于奕正二人合著的《帝京景物略》一书详细记述了北京地区的山川风物、名胜古迹、园林景观、庵庙寺观以及民俗风情,充分展示了古城北京深厚的文化内涵,具有极高的都市资料价值。其文风力求“幽深孤峭’,文字别趣奇理,描写细腻生动,语言刻意雕琢,遣词造句往往打破常规,改变通常句式,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充分体现了竟陵体语言的风格特色.可以这样说, 《帝京景物略》一书不仅集历史、地理、文化著作三者于一体,而且也是一部专记明代北京名胜风土人情的笔记体散文集.
散文家刘侗其人其事其书为麻城留下了丰富的文化积淀,显示了麻城深厚的文化底蕴.站在新世纪的起点上,麻城人正在抢抓大别山实验区的历史机遇,戮力同心,致力于“文化立市”,实施“文化强市”战略;努力挖掘麻城的文化资源,激发文化活力,打造城市文化软实力,建设“文化麻城”,为老区麻城经济社会的跨越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作者简介】:陈昌学:男,1977年生,湖北麻城人。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湖北教育学会会员,麻城市作协会员。现供职于麻城市思源实验学校。业余爱好摄影、文学、新闻写作,系“红袖添香”网签约写手。有200余篇论文及文学作品在《中国教师报》、《天津文学》、《湖北教育》、《语文导报》、《大家教育周刊》、《黄冈日报》、《鄂东晚报》、《楚天声屏报》、《杜鹃》杂志、《大别山文学》、《麻城报》及《初中生天地》、《黄冈周刊》、《黄冈教育科研》、《创业麻城》等省市级报刊杂志上发表。也有部分作品散见于共产党员网、荆楚网、湖北教育新闻网、儒家经济文化网、黄冈教育网、麻城信息港等网站。有多篇论文及文学作品在省市评比中获奖或结集发表。
页:
[1]